top
请输入关键字
【工学人】陈俊武:赤诚演绎大写人生
2016.05.20

人物简介:陈俊武院士,北京大学澳门十大赌厅网化工系1948届校友。毕业后奋战于石油化工战线,成就斐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陈俊武院士关心母校工科学科的发展,现任“北平大学北京大学澳门十大赌厅网校友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洛阳校友会近期刊登了一篇关于陈俊武院士的人物专题文章,讲述了这位老工学人鞠躬尽瘁、敢当重任的辉煌人生。原文如下:

 

院士陈俊武:赤诚演绎大写人生

文/孙志云


图为陈俊武院士在2015年北京大学澳门十大赌厅网院友理事会上发言
 

有这样一些人,天生背负使命,在波澜壮阔的大潮中始终坚如磐石,勇敢向前。
有这样一种人生,天生不属于个体,在献身社会的时代交响中轰然而鸣,成就卓越。
这样的人常常是淡泊从容的,谦逊而不张扬,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看似平凡的人。
这样的人生却注定被载入史册,彰显着赤诚之心的光辉,在平凡中谱写出壮丽的精彩乐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耄耋之年仍奋战在科技前沿的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工程师陈俊武,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可亲、高山仰止的科学家,也是我们引人为傲的北大学长。

 

一、鏖战风雨家国梦

同成长在旧时代的前辈们一样,陈俊武有着一段风雨沧桑的奋斗历程。那不只是动听的故事,而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艰难考验。不读懂这段往事,就不能真正体会这代人的家国情怀,无法真正感知他们心系天下的报国梦。
1927年,祖籍福建的陈俊武出生于北京。那时,现代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这一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南昌起义爆发,中共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这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对北洋政府进行第二次北伐;这一年,田中义一(日本首相)向天皇呈递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日本出兵青岛;这一年,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清华园写就名作《荷塘月色》,表达“心里颇不宁静”的淡淡忧愁。
陈俊武就出生于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尽管时事动荡,诗书传家的家学渊源依旧使他5岁步入小学校门。即便1937年北京沦陷于日寇,也未能阻止他辗转攻读中学的步伐。1944年,成绩优异的陈俊武考取北大化学系,名列第二。他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寻心灵的寄托,默默苦读,孜孜以求,传承父辈实业救国的梦想。图书馆里,常能看到他孤独而坚定的身影;雄居班首的成绩,使同学们对这个年龄最小的学弟不敢小觑。他的成长是艰难的,背负着内忧外患的煎熬,经受着家道中落的困厄;他的探求是痴迷的,饱含破解物质之谜的热情,也曾独觅良药济世的幽径。众里寻他,最终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化学工程领域。这一选择,使他在科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一选择,使他有机会成就终生无悔的事业。
“外面的春天与我何干!……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摘自陈俊武日记),这是陈俊武的心声。青春时光被他打磨成七寸厚、18类学习笔记,未名湖畔只见他把卷的身姿,而不曾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四年磨一剑,急欲一试霜刃的陈俊武踏出校门之际,却发现1948年的中国山河破碎,英雄竟无用武之地。权宜之计他南渡台北,应聘于台湾铁路局。远离故园的他边工作边学习,时时眺望着大陆的草木枯荣。北大的进步传统给他的思想打下深深的烙印,家族中的革命者们使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他听到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召唤,就像一只归巢的鸿雁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
远方的光明是灿烂的,脚下的归途是凶险的。1949年5月,经历一天一夜的风浪,他搭乘一艘小货船偷渡到福建,又马不停蹄地辗转北上。道路未靖,内乱未息,经历在上海因恶性疟疾住院的折磨,忍受数千里关塞重重的旅途艰辛,11月他终于抵达沈阳,与早就参加革命的大姐夫妇重逢。最终,他谢绝了亲情的挽留,坚持去大学时期探访过的抚顺工作,只为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石油工厂。
抚顺矿务局人造石油厂(后更后为石油三厂),是陈俊武梦想真正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由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技术专家;在这里,他加入科技大军的行列,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尝试开辟新的天地。

 

二、惜时奋飞赤子情

经历过战乱,更懂得和平的可贵;经历过屈辱,更秉持自强的信念。
195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从旧中国走出的一代人,对建设国家满怀热忱,无需动员。
在抚顺石油三厂,陈俊武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们一道,为工厂恢复生产废寝忘食,为各项技术革新殚精竭虑。“锥处囊中,其末立现”,他的才华、他的执着、他的奋斗热情,不仅使他很快成长为党员、先进工作者、厂设计室负责人,并且赢得了著名专家顾敬心等人的赏识。1956年,他追随领航者的脚步来到新成立的抚顺石油设计院。在这里,他写就了一段动人的青春乐章。
科技攻关没有坦途,成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作为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他曾经担纲抚顺、茂名、大同3个炼油厂的项目设计。为此,他曾抛下重病的幼女离家远行,甚至自学了俄语和德语,可是辛勤的汗水付诸东流,3个项目终因人造石油成本过高而下马。来不及遗憾,更不会裹足不前,当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陈俊武又被抽调投身石油部“新技术组”,向原油炼制技术高地之一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发起进攻。
又是多少个刻苦钻研的日子过去,期间还远赴G国学习考察5个多月,攻艰克难的重任使陈俊武觉得时光勿促而紧迫。1963年秋,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各行各业按图索骥进行设备研制;1964年初,设计人员进驻现场开始施工备产;1965年5月5日,当中国第一套自主设计和安装、具有国际水平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峻工投产,当清澈的汽油源源不断流出管道,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激动了,欢腾了。在这场技术会战中,他们赢得了关键一役,那时他已担任抚顺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在这个物质匮乏、科技进步的黄金时代里,他终于凭借智慧和意志获得了成功,成为石油行业头角峥嵘的栋梁之材。
1966年夏,祖国大地狂飙突起。对于陈俊武这样的技术专家来说,心中唯有科技、石油、生产这样的字眼。外面的停产闹革命乱成一团,可他只专注于山东胜利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这套年产120万吨、规模扩大一倍的装置,在1967年上半年建成,又一次创下了新的纪录。为了使装置试运行成功,他克服种种阻挠,抛开“批判”与“声讨”,坚守在生产一线数月,最终战胜了催化剂跑损等诸多难题。难以想象,在那些大字报满天飞、工厂一片乱象、生活保障难以为继的日子里,陈俊武和他的攻关组,是凭借怎样顽强毅力转战南北,在大庆、抚顺等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
技术的胜利,换来的却是顶顶高帽。在学习班里写检查时,在农场艰苦劳动时,在单位坐冷板凳时,陈俊武也曾经感到困惑;然而这困惑是为他所热爱的国家,不是为他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他清醒地知道,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赶、很长的路要走。逆水行舟岂可松劲,惜时奋进分秒必争,他无暇顾及个人的处境,心中燃烧的是赤诚报国的火焰。
心中的火焰是明亮的火炬,指引他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使他始终不曾迷失,葆有一腔赤子的情怀。

 

三、燃薪河洛再攀登

激荡的岁月,造就激荡的人生。
如果没有那个时代改天换地的风貌,陈俊武可能一生都不会与洛阳结缘。
1960年代,洛阳作为国家规划中的工业重地,陆续建成和迁来一大批大型企业和项目,包括大家津津乐道的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1969年底至70年初,陈俊武跟随抚顺设计院,搬迁至洛阳西南、宜阳县山岭深处的竹园沟。那时的他,是生产组的一名勤杂工,每天重复着原始的体力劳动。即使1年后获准进入设计室,仍然与其他技术人员一样都统称“服务员”,并无技术专家应有的职务与待遇。可陈俊武眼睛盯着的,依然是世界炼油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和中国的严峻现实,是怎样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低廉高效设备。
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板房中,在秦岭余脉的窑洞里,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日绘蓝图,夜听林涛,为研制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绞尽脑汁。这套被称为“一顶二”的装置1972年在锦州试运成功时,这些技术专家们也都成为赶集、砍柴、打煤坯的行家里手。这一年,陈俊武任职“革委会副主任”,肩负起技术负责人的重任。他带领设计院技术人员,完成了多地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设计。他常常出差,妻子工作也忙,家里12岁的大女儿带着6岁的小女儿,在大山深处度过了3年半艰苦时光。
1974年,洛阳设计院迁至洛阳市郊,掀开了新的一页。随着科技新时代的到来,陈俊武的事业如同得风助势的薪火,燃烧出前所未有热度。1978年3月,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表彰;同年,他担任洛阳炼油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年,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床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成功,第一套年加工120吨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1982年,他为之甘冒风险、凝聚心血的兰州炼油厂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其后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牌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艰辛的汗水,只有陈俊武自己深知,然而时代鼓舞着他,使命召唤着他,无数的战友支持着他,他像一艘鼓满风帆的战舰,义无反顾地披波斩浪,勇敢向前。
陈俊武的品格与才华,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使他赢得了宝贵的信任。而机遇,向来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在1982年6月石油部成立科技攻关大会战8个攻关小组时,陈俊武临阵受命,担任催化裂化组组长。这场前所未有的大会战,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他如同一名运筹帷幄的将帅,指挥参与攻关的各方人马在新技术的广阔天地里冲锋陷阵。被列为国家“六五”重大项目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于1985年在石家庄炼油厂成功投产,198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重大项目上海炼油厂新型催化裂化装置,也于1989年顺利投产,其模型在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备受瞩目,并被送往莫斯科参展。这两项技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中国炼油工业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陈俊武出任洛阳炼油设计院院长。1985年,设计院更名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他出任公司首任经理。公司虽迁到闹市,却一直简约而内敛地悄然矗立着,让人想象不到这是一个队伍四面八方、足迹遍及全球的司令部。这个享有盛誉的集体,是技术英雄们的摇篮。崛起在这样的团队中,陈俊武从来没有自满过,他说,鲜花和掌声属于大家,属于和他一起奋战的技术专家和工人。玉汝于成,他的功勋已经载入史册:1985年,获得全国首批“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成为国家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千名“卓越贡献专家”;1990年获得“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荣誉不胜枚举,成就令人景仰。
1991年,历经多年的奋力攀登,陈俊武达到了事业的新高峰。那年末,他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自那时起,他迈上了人生和事业的新征程,他的脚下是科技探索的新起点,他的前方是更为远大而光辉的目标。

 

四、伏枥千里铸辉煌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当人的生命为了事业而无私燃烧的时候,时光仿佛停滞,岁月不着痕迹。那些年已高龄依然在奋斗奉献的前辈们,常常让人感动于他们的生命如此精彩,他们的人生是多么值得。
1990年,62岁的陈俊武离开公司经理的职位。退而不休,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更名为院士)后,他的日程安排的更为紧密,仅有的闲暇也投入了新的苦读。作为炼油工程专家的他成果遍地、功成名就,作为科学家的他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心,开始向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新高地迈进。他是工程设计一线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不是来自实验室模拟、计算机理论演算,而是经历了生产实践中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检验。实践出真知,那些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性观点,被他逐步提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理论研究的空白点。经他统筹协调,一大批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关的课题得以立项和推进,在化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之间,他努力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陈俊武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极具科学使命感。他通晓英、日、俄、德、西班牙5门外语,敏锐的头脑十分高效,对多门学科保持浓厚兴趣。勤学尚思的他,对孜孜以求的学员们心有戚戚,花费大量心血著书育人。他先后荣任原华东化澳门十大赌厅网、原郑州澳门十大赌厅网、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把作学术报告和指导研究生视为科学使命,倾囊以授。1995年,他与曹汉昌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专著出版,在催化裂化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该书荣获第八届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于2005年再版。多年来,他还有多篇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992至2003年期间,他亲自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在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内举办3期较大规模的催化裂化技术高级研修班,为企业培养了技术领导和骨干。
新世纪来临后,陈老已是柱杖之年,依然坚持工作至今。是他毕生眷恋、割舍不下的事业,是他对于科学近乎痴迷的神圣使命感,使他保持如此顽强的毅志和旺盛的活力。正因如此,我们有机会见证他一项项科学新成就的诞生。2004年末,陈老与严陆光院士等人着手进行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和替代战略研究, 2007年研究成果以《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为书名出版。2009年5月,他与李春年、陈香生编著的《石油替代综论》出版,在专业领域获得了高度评价。2010年,由他指导设计的世界首套以煤基甲醇为原料的60万吨烯烃/年(DMTO)装置在包头顺利投产,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笔者2012年11月有幸拜望陈老的时候,他清瘦的容貌儒雅而神朗,谈吐之间尽显宽厚与慈爱之心。望着这位大道无形的长者,我们不由得被他的大家风范深深折服。可亲可敬的老学长如同伏骥千里的良驹,让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化做最真诚的祝福,让他在驰骋途中感觉到一丝温暖,因为,我们都是北大人。

(作者系洛阳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